人体的基本结构与轴线压载平衡

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人体经常处于力学动态状态,从力学的角度看,结果是人体出现保护性反应来抵御各种外来冲击和损伤的同时,形成了力学状态的不平衡,机体是以自身的力学失衡来抵御外来冲击,形成了新的“病理平衡”。而这种“病理平衡”与人体的“生理平衡”是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是伴随人体轴线的位移,人体形成的一种新的病理代偿机制,即人体以“不平衡”来调整“不平衡”,其结果只能是“病态平衡”,对人体是一种代价。

201311030743006186.jpg

一、从静态状况下分析人体轴线压载负荷及负荷压载下的平衡

在静态状况下,除头颅外,头颅以下脊柱的各运动节段都有负荷压载,颈胸段较小,腰椎骨盆段较大,压载负荷先是自身体重,其次是不同情况下肌肉运动和运动时的外加负荷。脊柱及其韧带支持结构,主要维持静态状况下人体轴线的平衡和稳定,人体轴线通过由椎间盘和后方小关节形成的共轭力学结构——三点支撑;胸廓,骨盆在静态状况下,对人体轴线的位移不起什么作用,却起到了限制和稳定的作用;人体轴线由颈胸段下传至腰椎椎体前的腰骶部菱形区,“两髂后上棘;第五腰椎棘突;骶尾关节四个点之间形成一块菱形区”;静态时,各个运动结构,肌肉运动对称,韧带工作量比较小,消耗,付出相对少,处于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

二、从动态状况下分析人体轴线压载负荷及负荷压载下的平衡

在动态状况下,人体轴线的稳定基础,取决于附着在脊柱椎体及附件各伸肌群,屈肌群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根据此种见解,我们经过临床分析和研究观察;对颈项背部,胸椎,腰骶,骨盆部,各肌群力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人体轴线位移与颈项背部,胸椎,腰骶,骨盆部各个肌群的慢性损害有关;

2、人体轴线位移与脊柱各个运动节段的稳定与不稳定有关;

人体头部在前屈位时,头部受重力线影响,人体轴线向后移位,轴线主要移至枢椎齿突前部,颈椎以下人体脊柱是一个稳定的轴,脊柱被稳定在一个相对“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位置,人体轴线向后移位,脊柱前后伸、屈肌群则会出现异常牵拉,造成机体平衡被破坏,人体各个伸屈肌群必然出现保护性反应抵抗冲击,以期形成新的平衡,其结果是没有形成新的平衡,形成的却是新的病态平衡,实际上是人体轴线位移出现的脊柱失稳状态。

从颈椎的力学结构分析看,颈椎前屈肌群、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颈长肌、胸锁乳头肌、与下颈段(颈5~胸1)不稳有关;颈椎后伸肌群,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与中颈段(颈3~颈5)不稳有关;椎枕肌、胸锁乳头肌(向对侧)、头夹肌、颈夹肌(向同侧)与上颈段(颈1~颈3)不稳有关;单侧屈肌群的损害则与全颈椎的不稳有关;这些有关肌群的损害和肌肉痉挛必定导致相应颈椎节段的不稳定,活动受限或异常活动,则使颈椎重力轴线发生紊乱。

在胸椎、腰椎的前屈活动中,腹肌和腰肌是主要的起动肌,上身的负荷压载可使前屈进一步加大,胸腰部的骶棘肌只是在力矩加大时增加其活动,髋后的腘绳肌在躯干前屈参与骨盆前顷,直立位和后伸位时,主要依靠背肌的力量;当完全后伸位时,腹肌则参与控制过度后伸,人体重力轴线的正常位置是和骶棘肌、髂腰肌、腹肌的调节和控制是分不开的。

脊柱侧向运动则与椎体小关节的形态有关,小关节有导向和限制作用,胸廓,骨盆,都对侧向运动有限制和调节作用,脊柱的旋转运动则常和侧向运动同时出现,属于联合运动,在旋转运动中关节突关节有定向和限制作用,脊柱重力轴线的改变与脊柱伸、屈肌群胸廓、骨盆、关节突关节的限制,调节,调整作用有关。

人体轴线改变,脊柱及其韧带支持结构受到损害,可引起椎体相关活动方向的不稳定,由此可见,恢复和调整人体正常轴线、椎管外软组织的正常功能、脊柱各个运动节段活动的重要性,是治疗和预防脊柱和脊髓免受进一步损害的关键所在。任何治疗均须保护和增强脊柱轴线的正常位置,椎管内,外软组织力学平衡出发,这也正是我们医学研究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从静态状况下,分析人体轴线的正常位置,从动态状况下,分析人体轴线各个方向的位移,以及椎体、椎管内外软组织的压载负荷和负荷压载下的变化,寻找我们影响机体正常的根本原因,通过各种合适的治疗方式,重建人体轴线的力学平衡,达到我们临床需要达到的目的。

上一篇:脊柱的结构与三角平衡    下一篇:工间操锻炼中音乐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