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血管的分类
微血管的区分标准不一,分类较为混杂。肠系膜、颊囊、小鼠耳廓等部位微血管的区分,名词颇不一致(表6-1)。
*arteriole和venule,国内有译成微动脉、微静脉。1983年头一届全国病理生理微循环大会考虑:
1)微动脉、微静脉原文无“micro”的字样,又非特别小的血管;
2)避免微动脉、微静脉与微循环的父子二个不同层次概念的混淆,不宜用“微”字;
3)采用大家已经习惯用毛细血管的“细”宇,建议将“微小动脉arteriole”译为细动脉,“微小静脉venule”译为细静脉。在前述文章已经讨论,再次说明,不外是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们以大鼠肠系膜、鼠耳廓、肠绒毛以及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微血管的活体观察、墨汁灌注标本的观察结果为基础,主要参考Chamber,Zweifach(1944)、西丸(1952)及11次国际解剖学会的资料,采用了细动脉、分枝毛细血管、网状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细静脉等五级分类。
2、微血管的管径
微循环有关的血管区段,如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小静脉之间在功能、结构、代谢方面确有差别,在目前各区段之间还找不出明确的截然界限。但不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或是从研究和应用方面,确实要求:
(1)正确区分微血管的区段,即把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明确分开;
(2)明确细动脉和小动脉,细静脉和小静脉的划分。
活体观察时上述区段的划分,确实有一定困难。比较确切的有关微循环管道区段的划分,应以其区段的功能、管壁的结构、各壁层的超微结构,结合活体观察综合判定。但活体微循环观测只能以管径、走行、形态为依据进行划分。活体观察时需要区分的血管有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小静脉等五个区段。有不少学者根据管径区分微血管的区段,但文献报道的各区段的管径,出入较大(表6-2)。
文献报道的毛细血管管径范围为3~15μm和8~30μm,波动较大;细动脉的管径范围为10~300μm,细静脉管径范围为8~200μm。为何同一微血管的区段,文献报道的管径相差竟高达到20~30倍?这种情况说明两个问题:
(1)不同作者对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相差很远,缺少正确、一致的认识;
(2)给出微血管区段管径的方法和依据,缺少科学、统一的标准。
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努力解决的问题。先对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小静脉概念要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认识。
3、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
正确区分小动脉、小静脉、细动脉、细静脉的前提,是多面科学地认识微循环的定义。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管区段就不应该属于微循环的范畴。根据:
(1)静脉注射色素,如伊文氏蓝、荧光物质后,可以在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周围出现色素和荧光物质,但在小动脉和小静脉周围基本不出现上述物质;
(2)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小静脉管壁附近放置氧电极,在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周围可见氧电压随血管内氧含量而波动,但在小动脉和小静脉壁周围氧电压不随管内氧含量出现同步变化;
(3)小动脉壁内皮细胞之下,出现内弹力板。内弹力板是由弹力纤维向心性排列成的片层状结构,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疏水性强,结构成熟后很难溶解,物质很难通透;小静脉内压低,管径大,管壁不仅有平滑肌层,并有外观不连续的弹性纤维等。
根据上述事实,小动脉和小静脉不能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因而不属于微循环的范畴。这样就可以从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方面,明确微血管中细动脉、细静脉和小动脉、小静脉的区别。这是我们综合活体观察、形态学观察、超微结构等的信息,讨论与微血管有关血管区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4、微循环活体观察下微血管区段的区分
活体观察时,微血管区段的划分比较困难。我们综合大鼠肠系膜、小鼠耳廓及人甲襞、球结膜活体微循环观察并参考电镜观察结果,提出活体观察微血管区段划分的形态方面的依据。
(1)毛细血管
根据血管走行、形态,毛细血管尚可分为网状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分枝毛细血管,下面介绍上述各段血管的形态学特点。
1)网状毛细血管:
在微血管中管径较细,约为2~8μm,互相吻合成网,故叫网状毛细血管。其走行弯曲,活体观察时给人以柔软圆滑的感觉。网状毛细血管血流慢,成粒流(流速快慢的一种等级),其流速以及血流方向可以改变。
2)分枝毛细血管:
分枝毛细血管是细动脉的直接分枝,血液经分枝毛细血管流入网状毛细血管。分枝毛细血管的管径细,约为5~10μm,走行较直,分枝较集合毛细血管少。分枝毛细血管血流快,成线流,活体观察时给人以紧张的感觉。
3)集合毛细血管:
由数个网状毛细血管汇集而成,管径较前者粗,一般为8~20μm。集合毛细血管走行弯曲多、汇合多个网状毛细血管,故外观上分枝多。集合毛细血管流经途径较短,血流速度较慢,成粒线流或线粒流,注入细静脉,活体观察时给人以松软柔和的感觉。
(2)细静脉
1)细静脉:
细静脉分段汇集多个集合毛细血管,管径较粗,波动较大,一般为15~50μm。管壁较薄,走行略有弯曲,活体观察时给人以松软的感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集合毛细血管,一般为线粒流或线流。
2)细静脉与集合毛细血管的区别:
活体观察时,细静脉与集合毛细血管有时可能不易区别。注意下列三点,有助于细静脉和集合毛细血管的鉴别:
(1)细静脉管径明显粗于集合毛细血管;
(2)多数器官、组织的细静脉和细动脉并行,而集合毛细血管不和细动脉或分枝毛细管并行;
(3)细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集合毛细血管。
3)细静脉和小静脉的鉴别:
主要根据:
(1)小静脉管径一般大于50μm;
(2)细静脉接受集合毛细血管,与网状毛细血管接近;而小静脉间隔1至数次细静脉的分枝,才和毛细血管网相连,两者相距较远;
(3)小静脉血流速度快,一般呈线流,正常时很少有颗粒感。
(3)细动脉
1)细动脉:
多数器官,组织的细动脉和细静脉并行,管径约为并行细静脉的1/2~2/3左右,亦有管径相差不大的情况。管径一般为10~30μm。管壁较厚,走行刚健,分枝较少,血流速度快,为线流。没有丝毫颗粒感。
2)细动脉和分枝毛细血管的鉴别:
主要根据:
(1)分枝毛细血管管径细,直接和网状毛细管相连;
(2)分枝毛细血管不和细静脉或集合毛细血管并行;
(3)在分枝毛细血管内,可以见到白细胞闪烁而过;而在正常细动脉内,一般很少能看到白细胞。
3)细动脉和小动脉鉴别:
主要根据:
(1)小动脉管径一般大于30μm;
(2)小动脉经几次分枝才能和分枝毛细血管相连;
(3)细动脉直接和分枝毛细血管相连。
应该指出,微血管是连续的管道,利用低倍显微镜在墨汁灌注、塑料铸型标本或活体观察时,试图找出微血管各段间的截然分界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细动、静脉和小动、静脉,不易确定截然的分界。为了避免或减少差错,细动脉选择近分枝毛细血管,细静脉选择近集合毛细血管处,小动、静脉选择管径较粗的部位观察,比较稳妥。确切的区分有赖微细结构的观察。
(4)细动脉和细静脉的鉴别
活体微循环观察,特别是细动脉和细静脉管径相近,细动脉血流速度稍慢时,需要准确区分细动脉和细静脉。此时有决定意义的鉴别指标是血流方向,血流方向由一分为二时,即由1根血管,分向2根以上的分枝毛细血管流动时,此根血管为细动脉;血流方向合二为一时,即由数根集合毛细血管流向1根血管时,此根血管为细静脉。当然还需要同时考虑上述其它指标。
这里需要指出,管径大小是活体微循环观察时,区分微血管有关区段的一项主要指标,但血管特别是微血管的管径受很多因素,如上下游的血流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血管周围环境的影响,可有较大的变动。因此在划分微血管区段时,既要考虑管径,又要根据血管走行、状态、左右分枝汇合情况、上下的连属关系等综合判断,才可能减少错误。
本文摘自《微循环学》/田牛著,ISBN 7-5022-3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