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1期
胡小勤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摘要】: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活血化瘀治法可保护内皮细胞。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下一步研究要坚持“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要加强对临床常见的血瘀证兼证的个性特征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它能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的舒缩功能与血液的流动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损伤及功能改变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活血化瘀治法可改善内皮细胞损伤。
临床研究
1.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血瘀证
李晓明等测定52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PGD)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xin,ET)、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水平,结果显示:PGD患者中ET及GMP-1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肾衰患者两者水平增高更为显著,表现为PGD血瘀证组>PGD非瘀证组>对照组,且呈明显的正相关。林桂永等发现冠心病稳定期心绞痛血液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P-选择素(P-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mdhesion molecule-1,ICAM-1)含量增高,变化趋势均为:气滞血瘀组>气虚血瘀组>非血瘀证(心肾阴虚)组>对照组。胡小勤等发现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分泌vWF、TM、EPCR等损伤标志物。杨军辉等发现血管内皮损伤是冠心病血瘀证的重要因素,其分子标记物血清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ET、VWF值是冠心病血瘀证不同亚型微观辨证的可靠指标。林雪娟等发现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是心病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PAI-1/t-PA的水平对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有—定意义。
2.活血化瘀药物、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李先涛等观察益气活血法拟定的脑栓康处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脑栓康可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降低PAI、血栓素B2(thromboxane,TXB2)、ET含量。
实验研究
1.内皮细胞形态变化与血瘀证
陈云波等探讨了血瘀证兔模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形态结构改变,光镜和电镜均发现模型兔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出现病理性损伤。陈云波等将正常组、血瘀证组和高脂组兔血清加入同批培养的正常兔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发现血瘀证组、高脂组兔血清均严重损伤体外培养的正常血管内皮细胞。
2.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血瘀证
王奇等探讨实验性血瘀证兔模型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与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发现血瘀证组兔血浆t-PA和AT-Ⅲ的活性降低,PAI的活性升高,血瘀证组原代培养液中的t-PA活性较正常组降低,PAI活性升高。侯孟君等发现血瘀证模型组兔体内血管内皮细胞中组成型一氧化氮合酶(constitu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表达以及血浆和原代培养液中NO水平皆明显下降,同期血浆中NO含量与内皮细胞中eNOS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两组间体外培养的传代细胞中eNOS基因表达及培养液上清中NO含量无明显差异,但NO水平都比各自原代培养液中的明显升高。江欢等研究发现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早期血浆ET、热休克蛋白-70(HSP-70)、TXB2和6-Keto-PGF1α增高,晚期TXB2/6-Keto-PGF1α降低。认为“热毒血瘀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黄敏等将54只新两兰大白兔按随机分组法分为6组,分别为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寒凝血瘀组、热毒血瘀组、外伤血瘀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瘀证目征积分,同时观测各组血清中vWF、ET-1水平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各组血瘀证目征积分无显著差异,造模后各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认为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密切相关。
3.活血化瘀药物、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王奇等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血府逐瘀汤对用血瘀证兔血清损伤的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光镜观察发现,血瘀证组内皮细胞收缩变形,细胞间隙增大,胞浆中有暗色颗粒;血瘀证加中药组细胞间隙增大不明显;电镜观察发现,血瘀证组细胞内饮液泡明显增多,粗面内质网数目减少并有扩张,线粒体细小、嵴不清,细胞表面仅有少量细长的微绒毛,末端膨大融合,而血瘀证加中药组粗面内质网数日较少但不扩张,细胞表面微绒毛未见融合,说明血府逐瘀汤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王奇等发现血府逐瘀汤能调节内皮细胞ET/NO的释放,恢复抗凝、纤溶功能,对内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李风文等”发现水蛭、丹参及其复方可明显减少血瘀模型的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及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亦增加。陈利国等补阳还五汤能减少造模动物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减少,各分子表达呈递增趋势,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周涛发现补肾活血中药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
总结
血瘀证见于临床多科疾病,血管内皮损伤为其共同的病理基础。血管内皮细胞既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又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所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既能局部也能全身起作用,而一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各种调控机体血凝-纤溶及血管舒缩功能的活性物质的正常水平必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机体易于出血或形成血栓。因此,深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及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与血瘀证的关系,必能进一步加深对血瘀证实质的了解。观察活血化瘀方药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可进一步阐释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机制。当然,这一切需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医临床,以期在将现代科学方法引入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过程中,更能反映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统一。
目前,关于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性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①重视单纯的血瘀证,忽略与疾病的结合;
②观察指标比较有限、分散,缺乏系统性;
③血瘀证多以兼证的形式存在,目前对血瘀证兼证的研究较少。
下一步研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①坚持“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
②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③加强对临床常见的血瘀证兼证的个性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