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解“肩周炎”

201311021122511672.jpg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目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和工作的关节疾病之一。50~60岁为发病高峰,40岁以下者很少患此病。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其发病率为2%~5%,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双肩患病约占总发病率的12%,40%的一侧肩周炎患者在5~7年内可发生对侧的肩周炎。

自1872年Duplay先提出“肩周炎”的诊断后,国内外学者都把肩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统称为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认为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过数月或一年以上时间后,多数患者疼痛可消失,关节功能自行恢复。由于该诊断名词对病变部位及性质含义不清,目前已被更准确地定位、定性诊断所取代。

狭义的肩周炎是指发生在肩肱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因为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特征,故又称冻结肩。广义的肩周炎是指发生于肩关节复合体的多关节、多部位的病症,其分类方法很多,且诊断名称混乱,我国学者在参考国外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病例的实际情况,按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临床表现分类:

(1)冻结肩。

(2)喙突炎。

(3)肩袖病变:包括冈上肌腱病变(冈上肌腱炎、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断裂),冈下肌腱炎,小圆肌腱炎。

(4)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及腱鞘炎。

(5)肩峰下滑囊炎(又称三角肌下滑囊炎)。

(6)肩锁关节病变。

(7)胸锁关节炎。

(8)肩关节不稳定,包括发育或损伤所致的骨结构缺损、盂唇病变、关节囊或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肩周围肌肉麻痹等原因导致的肩关节不稳定。

(9)肩部纤维组织炎。

(10)其他肩周病变,包括肩挫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三角肌肌腱炎等。

肩周炎的研究工作已有漫长的历史。1872年,Duplay先提出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认为肩峰下滑囊炎症、变性、粘连等变化是肩痛和关节运动受限的原因。1934年,Codman研究无明确外伤原因的肩痛伴有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表现,命名为“冻结肩”,把它和其他肩周炎的疾病区分开来。1943年,Lippman强调所谓冻结肩是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所致。1945年Moseley和1951年McLaughlin则指出肩峰下滑囊炎和冈上肌腱病变是肩周炎的主要原因。1973年,Depalma手术探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问题占主要地位,认为应与肩周炎分开。

近年来,国外肩关节外科文献中已很少应用“肩周炎”这一名词,但在国内仍十分通行。事实上,由于解剖、病理、生化、免疫学及病因学知识的积累,以及近代电子技术、光学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使更准确、更科学的诊断有了条件。在国内,“肩周炎”的名词也已逐渐被“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冻结肩”、“肩撞击综合征”等具体定位、定性名词所分别替代,而大多数白领的肩部疼痛主要是“肩部纤维组织炎”。“肩周炎”名词已名存实亡。

201311021123042654.jpg

上一篇:肩周炎的分期与治疗方法    下一篇: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