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块颈椎骨的迷思
正常人的脊椎分别由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组成。它们借助韧带、软骨和关节连接在一起构成人体的脊柱(如下图所示)。颈椎其实就是位于颈部的脊椎,由7块骨头联结而成。在脊椎中,颈椎体积小,但灵活性大、活动频率高、负重也较大。具体说来,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颈椎周围包绕着血管、神经和颈部肌肉,组成脖子。
1.小颈椎,大作用
颈椎,上托头颅,下连躯体,是人体的重要支撑和神经的重要通道,还是人体劳动强度比较大的枢纽关节部位。更具体地说,颈椎不仅负责支持头颅的重量,大脑发出的种种神经支配信息也是通过颈椎输送到全身各躯干的。另外,全身各躯干也通过颈椎向大脑发送各种神经信息。“结构决定功能和作用”,颈椎也不例外。其功能与作用主要取决于构成颈椎的7块颈椎骨。
2.揭开7块颈椎骨的神秘面纱
2.1中1、2、7颈椎骨
前文说过,脊柱颈段由7块颈椎骨(如上图所示)重叠连接而成。在7块颈椎骨中,其中1、2、7颈椎骨因形状有所差异,有特殊颈椎之称。第3、4、5、6颈椎骨,形态基本相似,均由椎体、椎弓和突起三部分构成,称为普通颈椎。
1颈椎,也叫寰椎。它由前后两弓及两个侧块相互连成环状,上与枕骨踝相关节,下与枢椎构成关节。
2颈椎,也叫枢椎。该颈椎椎体向上有柱状突起,称为齿突,具有枢纽作用,故得名为枢椎。除齿突外,枢椎外形与普通颈椎相似。
第7颈椎,因棘突特别长且粗大,末端不分叉,呈结节状,故又称隆椎。稍低头时,在颈后正中线上很容易看到或触摸到。临床上,常以此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值得一提的是,棘突下方凹陷处即为中医所称的大椎穴。
当7块椎体叠压排列在一起时,中间有一个圆形孔道——“椎管”,负责人体神经传递的脊髓便是从这里面通过。在脊髓两侧分别有脊神经从椎间孔向左右分出,用来支配人体正常活动。
2.2第4、5、6颈椎骨
由于颈椎的位置在胸椎和头颅之间,胸椎缺少活动,头颅重量又较大,颈椎既要承受头颅的压力,还要承担自身大范围的运转活动,如抬头低头、扭转颈部。颈椎的这种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就存在受到损伤和慢性劳损的风险。如果颈部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压力势必过于集中,使颈椎疲劳过度,进一步增大劳损的几率,加速颈椎的退行性变,进而诱发颈椎病。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第4、5、6这3节下颈椎更易退行性改变。
你知道什么是颈曲吗?
人体端坐或站立时,从侧面来看,人的脖子似乎是直的,但从侧位的X光透视的情况来看,包绕其内的颈椎并不是直的,而是很精妙的形成了一个向前凸出的弧度,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颈曲。医学上称之为“颈椎的生理曲度(见下图)”。可不要小瞧了这个小小的弯曲,因为颈椎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此。
颈曲是人体天然的保护伞
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生涯后,脊柱便担当起了承载身体重量的大梁,并逐渐演化出了4道弧线——向前凸的颈曲、向后凸的胸曲、再向前凸的腰曲以及向后凸的骶曲。脊柱有了这4个生理曲线,既可支撑起重重的脑袋,又可对大脑起到减震作用,使双足行走或弹跳时引起的震荡不至于上传到大脑。
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颈曲。健康人的颈4~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颈椎中段出现一向前凸出的弧度,因而形成颈曲。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是为了增强颈椎的弹性,正如汽车的减震系统一样,可以减轻和缓冲外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造成损伤。
颈曲变了,痛苦就来了
颈椎的生理曲度(简称颈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会出现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从而使颈曲发生改变,甚至使颈曲变直或反张弯曲(见上图)。再有,当人们长期姿势不当、生活习惯不良,比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睡高枕或颈部外伤、外感风寒时,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容易发生改变。
颈曲的改变或消失,往往意味着椎体稳定性变差,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退变,神经受压以及颈伸肌慢性损伤。另外,颈曲的消失也会导致黄韧带肥厚、项韧带损伤、椎体旁有关肌肉的损伤等,进而诱发颈椎病变。这时,人很有可能出现头颈肩背疼痛或感觉麻木无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瘫痪等一系列颈椎综合症。
你的颈曲优美吗?
谁都想拥有一个纤长、灵活、柔韧的脖子,与肩部连接成优美的线条,并由此散发出优雅的气质,给健康的颈椎带来曲线之美和体态之美。可是,你知道怎样的颈曲才算健康,才算优美吗?接下来,我们带你来测量测量你的颈曲是否优美。在侧位的X光片上,沿齿状突后上缘开始向下,连每一椎体后缘成一弧线,再由齿状突后上缘至第7颈椎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弧线的至高点至直线的大的距离就是颈椎生理曲度大小的数值。一般情况下,健康的颈曲正常范围大约在12士5毫米范围内。大于17毫米为曲度增大。小于7毫米为曲度变直。曲度后凸者为反张;同时存在两个曲度,即呈“S”形者,为双弧改变。
无论是变直的颈曲,还是反张的颈曲,抑或是呈“S”形的颈曲,都在提醒你赶紧采取一些必要的补救措施来拯救你的颈椎健康。
有关颈椎生理曲度的常识
正常人的颈部活动范围如下:屈曲35°~45°,伸展35°~45°,左右侧屈均45°,左右旋转均60°~80°。
人体端坐或站立时,从侧方看人的脖子似乎是直的,但包绕其内的颈椎并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医学上称为颈椎的生理曲度,在X线片上,沿此曲度的走行,在各个颈椎推体后缘连续的一条光滑的弧形曲线,称之为颈椎生理曲线,正常值为12士5mm。其测量方法是从齿状突后上缘至第七颈椎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上述弧线的至高点至这条直线的大的距离就是颈曲大小的数值。
颈椎曲度的形成是由于颈4~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的,这是人体生理的需要。它可以增强颈椎的弹性,起到—定的缓冲振荡的作用,防止大脑的损伤。同时,也是颈部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正常的解剖生理需要。每当外伤、退变姿势不良时,不仅可以造成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而且可以因此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从而出现临床症状及X线改变等。
颈部的韧带
所谓韧带,即富有坚韧性的纤维带,有加强骨与关节之间的稳固性作用,在颈部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几种韧带:
1.前纵韧带:起于枕骨,向下经寰椎及椎体的前面,止于骶骨前面,由许多组纤维构成,是人体比较长且宽厚的韧带,和椎体及椎间盘边线紧密相连。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过度后伸活动,位于颈椎的部分能对抗头颅的重量,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2.后纵韧带:位于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颈椎,沿椎体的后壁,连结椎间盘,止于骰骨。它和椎体线及椎间盘紧密相连。其主要作用为椎体间的连接并防止脊柱过度前屈。颈部反复多次的劳损,可引起后纵韧带出血、钙化,压迫脊髓,引发脊髓型颈椎病,并对椎间盘的约束作用下降,加速颈椎病的发生。
3.黄韧带:位于椎管后的两个椎板间,起于上一椎板的前下方,止于下个推板的后上方,呈叠瓦状,扁平、坚韧。因其呈浅黄色,故有此称。黄韧带弹性较大,有较强的伸缩性,可协助颈部肌肉维持头颈直立。黄韧带退化肥厚或钙化,可使椎管狭窄,压迫脊髓而引发脊髓型颈椎病。
4.棘间韧带:介于相邻棘突间,前缘接黄韧带,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在腰部较强而颈部弱。可限制颈椎过度前屈。
5.项韧带:棘突之上的连接为棘上韧带,但在颈椎部自第七颈椎棘突向上移行称为项韧带。位于颈后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于枕骨,尖的部位向下连干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韧带。其子面是矢状,后线游离,前接棘突。可限制颈椎过度前屈。长期伏案工作者,由于项韧带反复多次持续性劳损,可出现出血,钙化或骨化。项韧带钙化在颈椎病病人中相当多见。在生理状态下,各韧带间相互协调,以维持颈椎各项活动的动态平衡。
颈部的肌肉
在解剖上,将颈部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是狭义的颈部或称颈前部,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颈部,后面的部分则被称为项部或颈后部。在颈后部的肌肉,被称为项部肌群,又叫做项背肌、项肌、颈项肌等;在颈前部的肌肉则被称为颈前部肌群。
颈部的肌肉,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3组:其中1组为控制头颈各个方向的运动并保持其稳定性的肌群;第2组为悬吊上肢并与其运动有关的肌群;第3组为悬吊胸壁并与其运动有关的肌群。
为了保持头颅的体位和它在颈椎上的稳定性,颈部肌肉需要有一部分经常处于较紧张的状态;而另一部分则处于较松弛的状态,以保持头颅和颈椎的平衡,并控制全身的姿态。姿势不良能影响颈项部肌肉紧张与松弛的正常平衡,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经常训练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防止平稳失调,并可预防颈部出现病态反应。
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当上肢提重物时,力量可以经过悬吊上肢的肌肉传递到颈椎,从而使颈椎受到牵拉,增加了颈椎之间的相互压力。颈椎病患者在参加重体力劳动后症状可以加重,就是与此组肌群的作用有密切关系。
维持大脑底部血液供应的椎动脉
颈椎两侧各有一根椎动脉,它们是从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经两侧颈6横突孔开始,向上走行于两侧颈6~2横突孔内,至寰椎椎动脉沟,也就是在寰枕关节处进入颅腔,进入颅腔后合成脑基底动脉至小脑及内耳。椎动脉与大脑的基底动脉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以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
椎动脉在颈段走行于颈椎各节椎骨的横突孔内,其前内侧是各颈椎的钩椎关节。当钩椎关节退变增生、骨刺形成时,可以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和扭曲变形。
正常人的椎骨活动时,横突孔内部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椎动脉可以受到牵拉或挤压。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颈椎同侧的椎动脉可以受到挤压,对侧受到牵张,甚至头后伸时椎动脉的血流都会减少,但不会出现上述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而且在正常人,如一侧椎动脉受压甚至完全阻塞,如果对侧椎动脉还完全正常,可以代偿病变侧椎动脉,因此并不会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
但是,如果一侧椎动脉已有某种病变(如椎动脉畸形,骨刺压迫导致椎动脉痉挛和扭曲、椎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狭窄等),而由于钩椎关节骨刺的影响,另一侧椎动脉又在头颈转动时受到压迫或因刺激而发生痉挛时,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相应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同时在颈椎椎骨间不稳定时,也容易影响到两侧的椎动脉及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扭曲并受挤压。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骨刺能压迫两侧的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其痉挛、动脉管径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由于横突孔的位置及横突的长短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及其症状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有个体间解剖差异的影响。第5颈椎横突孔离椎体较近,因此有可能在第5颈椎体的上下方,椎动脉比较容易受到增生物的压迫,该部位的交感神经也容易受到刺激。同时,在少数变异情况下,如椎动脉孔狭窄或横突孔狭窄也是造成该型颈椎病的原因。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所供应血液的范围较广,包括10对脑神经,所有由周围神经传向大脑的上行神经传导束及由大脑传向周围神经的下行神经传导束,听觉平衡器官,大脑囊球颞叶及枕叶底部,颈脊髓上部。因此,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以导致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
椎动脉不仅参与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的营养,它的分支还供应颈神经根和颈脊髓的营养。因此,椎动脉在椎间孔处受压或刺激发生痉挛时,还可能累及脊髓的血液供应,而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
七颈椎及相关病症诊断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颈椎由七块颈椎骨构成。而每一块小小的颈椎骨,都有与其息息相关的人体器官或部位。无论是哪一块颈椎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相应的人体器官或部位并产生对应的症状。了解这其中的细节,对于我们诊断并治疗疾病有非常大的好处。
其中一颈椎
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头部血液供应,脑垂体,头皮,脸部骨骼,大脑,内耳及中耳,交感神经系统。
可能产生的症状:头痛,神经质,失眠,头部发冷,高血压,偏头痛,神经崩溃,健忘,慢性疲劳症,眩晕,眼花,面瘫,低热。
其中二颈椎
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双耳,视神经,听觉神经,额窦,乳突,舌,前额。
可能产生的症状:额窦炎,过敏,耳鸣,耳周边疼痛,眩晕,视力下降,斜视,耳聋,偏头痛,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
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脸颊,外耳,面部骨骼,牙,三叉神经。
可能产生的症状:三叉神经痛,神经炎,痤疮,粉刺,湿疹,咽喉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亢,低热。
第四颈椎
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鼻,唇,嘴,耳咽。
可能产生的症状:花粉热,流鼻涕,失聪,扁桃体肿大,咽喉异物感,胸闷,肩痛,牙痛,打呃,三叉神经痛,甲亢,耳聋。
第五颈椎
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声带,腺体,咽。
可能产生的症状:咽喉炎,声音嘶哑,咽喉疼痛或炎症样感觉,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软,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
第六颈椎
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颈部肌肉,肩,扁桃腺。
可能产生的症状:斜颈,上肢疼痛,扁桃腺炎,慢性咳嗽,假膜性喉炎,低血压,心律失常,上肢外侧麻痛。
第七颈椎
对应的身体部位和区域:甲状腺,肩关节,肘关节。
可能产生的症状:滑膜炎,畏寒,甲状腺疾病,低血压,心律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颈椎病好发于第几颈椎?
临床研究发现颈椎病好发于颈椎下段。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下为何好发于该段?
1、颈椎下段活动比较频繁,且活动较大,损伤机会多,但颈7因为横突较大有较多的肌肉保护,稳定性好,不易损伤,损伤多见于颈5和颈6。
2、椎管从上至下逐步变小,如一颈椎椎管前扣径为22.9mm,而第六颈椎则为17.5mm。但颈脊髓则与其相反,下段因颈部膨大而增粗。所以容易出现脊髓压迫。
3、椎间孔人上至下逐步变小。但下段臂丛神经根,一般较颈上段颈丛神经粗大,所以容易损伤。
4、颈5、颈6横突孔离椎体近,椎体有骨赘形成时,容易在颈5或颈6处压迫椎动脉等组织。
人体的生理曲度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体生理需要,均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称为生理曲度。由椎骨及其相关的椎间盘、韧带、小关节囊等连接构成的有机整体——脊椎,自上而下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4个生理弯曲。
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在婴儿出生后即存在,故医学上称为原发曲度。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这往往是在幼儿能抬头、站立时才逐渐形成的,因而,医学上称之为继发曲度。继发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负重后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以椎间盘为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