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equilibrium)是指人体不论处在哪种位置,也无论运动还是受到外力作用时,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能力。比如在行走过程中,平衡能力较差的人,左右步幅差较大,左右脚落地点的横向距离较大。我们都有这种体验,走路时不慎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个踉跄,眼看就要跌倒了,可是在摇晃几下后,竟然化险为夷,身体又保持平衡了。有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他们的平衡能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在钢丝上表演惊险动作的杂技演员,在平衡木上做出高难动作的体操健儿……
那么,人体的这种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哪里来的呢?原来,在人的颅骨内有一个小而结构十分复杂的内耳。医生们发现,当人们患有内耳疾病时,就会步履蹒跚,站立不稳;有的还会出现持续的、不能自主的眼球震颤,左右两个眼球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怪吓人的;也有的会觉得天旋地转,头晕难忍,这就是典型的梅尼埃症(以前一直叫做美尼尔氏症)。
主宰人的平衡能力的是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半规管前的两个囊状结构。半规管是分别处于3个互相垂直的平面的管道。当头部在三维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半规管的内部组织会把这种信息传到大脑中枢;而那两个囊状结构则专门感受头部处于静止时的位置,以及前进、后退、升降等直线运动。
神经中枢正是从内耳的这两个部分获得人在运动时的种种信息,从而及时做出反应,纠正可能破坏身体平衡的动作,使人体保持平衡的。
什么是前庭平衡能力
前庭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这种能力特别有助于孩子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接受,因为外界的刺激往往是通过前庭平衡器官的统合传递到大脑的。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筛除多余的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易集中。良好的平衡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垂直感的建立,为孩子的空间知觉打下基础。
平衡能力反映了身体的肌肉力量及其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及灵敏程度,是一个人身体综合素质的体现。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姿势或运动发展迟缓,尤其影响孩子的认识能力。除了增强体质外,身体平衡能力训练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特别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我平时要注重从小时候就进行身体平衡能力的训练。
平衡能力的好坏对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平衡能力影响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从而影响人的生活活动内容。平衡能力差的人—般不愿意也不敢从事那些要求平衡能力较高的运动,因而他们的某些特殊的机体能力,特别是神经一肌肉功能得不到锻炼,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运动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对于老年人来讲,由于衰老造成的平衡能力下降常常引发摔倒,进而造成残疾甚至死亡。西方多国的许多研究表明,随着衰老过程的发展,人的平衡能力逐渐减退,因此,老年人进行平衡能力训练,或者说从年轻时就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平衡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儿童平衡能力的早期发展不仅有利于他们运动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
人的平衡能力取决于肌肉力量、神经—肌肉功能、支撑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锥体关节)的健康状况、内耳前庭器官的功能以及小脑的运动协调能力。在这些因素中,肌肉力量与支撑性关节的健康状况是其他训练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
训练平衡能力的动作设计应当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在安危范围内打破平衡,促使机体维持平衡或创造新的平衡;要使练习者机体的感知、运动调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也就是说,在练习中先要让练习者感知到平衡状态被打破了,然后反射性地做出调节,从而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